第1491章 如何追赶华夏?

  第1491章 如何追赶华夏?

  华夏国家航天局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全球舆论便开始持续发酵。

  尽管大多数国家对华夏提出的“太空驿站”设想表示赞赏和期待,但质疑的声音同样不绝于耳。

  《华尔街日报》第二天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华夏太空野心:宏伟蓝图还是海市蜃楼?》的评论文章,作者大卫·彼得森写道:“华夏航天在过去二十年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他们至今仍未实现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器也仅有一次成功记录,相比之下,美国在冷战巅峰期的1960年代,曾创下一年内完成七次月球探测任务的壮举。”

  文章继续分析道:“华夏提出的中转站构想需要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大推力火箭、空间核动力、在轨建造等。这些技术美国在半个世纪前就已掌握基础,但即使以美国当年的工业实力,也从未考虑过如此激进的方案。这不禁让人怀疑,华夏是否高估了自己的技术实力?”

  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文字中隐藏的复杂情绪。

  但同样没有人能够否定,里面说的也全都是事实。

  类似的观点在西方媒体中层出不穷,NASA前副局长洛里·加弗在接受CNN采访时直言不讳:“这更像是一种政治宣传而非科学计划。华夏在航天领域的投入仅占GDP的0.05%,远低于美国阿波罗计划时期的4%。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任何宏伟计划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然而,这些质疑声却全部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来自公开回应。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华夏方面可能是要低调处理时,国家航天局却在三天后举行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

  只不过这一次,是和俄联邦航天局一起,对萤火一号-福布斯号联合探测任务进行情况说明。

  会场中央的巨幅屏幕上,火星表面的高清图像清晰可见,那些铁锈色的沙丘和嶙峋的岩石在专业设备的拍摄下呈现出惊人的细节。而在图像一侧,一组科学数据图表正在不断刷新。

  “根据'萤火一号-福布斯号'联合探测任务的最新数据,“华夏国家航天局首席科学家林建华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系统清晰地传入每位记者的耳机,“我们确认火星地表浅层存在大面积水冰沉积,特别是在北纬35度至65度之间的区域,水冰含量可能达到地表物质的7%以上。”

  会场立刻响起一阵键盘敲击声。

  路透社的马克·凯斯迅速在屏幕上写下这个发现的意义。

  【水意味着潜在的生存可能,意味着未来基地建设的便利,更意味着一个更加诱人的火星殖民前景】

  实际上,火星表面的水冰和通常理解的水还是有亿点差距,但一来凯斯本人并没有兴趣深究这些细节,二来,他现在一心只想搞个足够抓人眼球的大新闻出来——

  几天前直接向总部报告的行为毫无疑问会得罪直属上司凯瑞·格瑞西,如果他真能搞出来个超级爆款的专栏那当然前景一片光明,甚至有可能取对方地位而代之。

  但要是最后反响平平,那可就免不了要被穿小鞋了。

  应该说,凯斯还是比较幸运的。

  因为真正的重磅炸弹还在后面。

  “更为重要的是。”旁边的孙燕来局长接过话筒,他他的声音平静但充满力量,每个字都掷地有声,“萤火一号首次确认,火星大气上部存在永久性金属离子层,其密度和分布特征与火星表面的局部磁场高度相关。”

  凯斯敲击键盘的动作停下来了一瞬间。

  他还记着几天前开上一次发布会时,那位发言人曾经说过,磁场可以保护在星球表面活动的人类或者设备。

  “下一阶段任务。”孙燕来点击遥控器,大屏幕上显示出一组复杂的光谱数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将利用'萤火一号'搭载的磁力计阵列,详细测绘火星表面局部磁场的分布情况,为未来更加深入的探测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凯斯光速修改了新的标题:【火星探测确认关键发现:水冰与磁场或改写人类移民火星时间表】。

  这绝对是个爆炸性新闻,足以让那些质疑华夏航天计划只是政治宣传的声音闭嘴。

  当然,也足够让正在办公室里跳脚的格瑞西主编闭嘴……

  如果任由新闻标题继续这样无节制加码下去,那么讨论范围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控制。

  好在除了像凯斯这样的传统记者以外,现场还来了一些更加专业的人士。

  比如《自然》杂志的资深科学编辑詹姆斯·威尔逊。

  他在一天之前从德国紧急赶到华夏,本来是为ESA的访问代表团打前站,但碰巧赶上了这第二场新闻发布会。

  “孙局长,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在为载人火星任务做准备?”

  孙燕来微微一笑:“科学探索是循序渐进的。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对火星环境的认知,为全人类的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基础。“他停顿了一下,然后话锋一转,“当然,如果国际社会有载人火星探测的需求,中国愿意分享这些数据并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个相当委婉且公式化的回答,不过有经验的人不难从中剖析出真正的答案——

  是。

  发布会结束后不到两小时,全球各大媒体已经将这一消息传遍世界。

  CNN的科技专栏作家在直播中直言不讳:“这可能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太空发现之一,它不仅证实了火星作为'第二地球'的潜力,更展示了华夏在深空探测领域日益增长的实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