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给读者的话:历史这个东西

  咦?!

  皇帝不权争了,莫名其妙的,没有生死拼杀了。

  权争的悖论这时候又出现了,大争不是好事,不争更不是好事。

  朱明架构的执行力全部在枯萎,万历惰政太久了,久到整个明朝都生锈了。

  而且皇帝性格原因,总是简单的一刀切处理国事。

  惰政加上一刀切,以文御武正式成为国策。

  万历二十六年,杨镐在援朝之役吃了败仗,不是他的问题,是明朝派了太多的总兵。

  水陆一共十几个总兵,谁都有独立作战的权限,本来是碾压局,被倭寇逮住他们之间不配合的漏洞打了一场胜仗。

  厚黑且急躁的万历恼火了,不耐烦了,圣旨御笔,凡大明将官,必须听从钦差及钦差属官指挥。

  此刻起,以文御武成为正式国策。

  援朝之役胜利了,接下来该万历的儿孙享受以文御武的后果。

  为何说将官必须听钦差指挥,就是以文御武的国策?

  您得清楚什么是钦差,明朝的钦差可不只中枢派出去溜达的人,是巡按、巡抚、经略、总督、督师。

  宣宗朱瞻基时期,督抚成为定制,这些人是中枢官,不属于地方官。

  用现在的说法,他们的人事关系全在都察院,官职首先是都御史、其次是兼职六部侍郎或尚书,巡按、巡抚、经略、总督、督师是他们的工作内容。

  从英宗到神宗,文臣占据主导博弈,到万历中期,文臣开始成为凌辱姿态,七品文官可以叉腰呵斥一品武都督了。

  噢耶,三千年了,相权终于战胜皇权。

  取得自杀式、决定性胜利,一刀砍向自己生存依附的根基:正统大义。

  朱明权力架构基础垮了,正式开启改朝换代序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前面说了,武权就是皇权,武勋和皇帝在权力场高度一体。

  以文御武,就是以文御君。

  御武等于御君。

  啧啧啧…与万历皇帝的名字朱翊钧还有点谐音。

  认命吧。

  朱明皇帝终于玩崩了,他不再是往出借权力,而是把权力卖了,收不回来了。

  万历末期,党争如同烈火燃烧,一发不可收拾。

  武权和皇权一体沦为党争的工具,国本之争就是皇权被当做玩物的直白显现。

  权力核心架构主次彻底易位。

  朱元璋和朱棣估计永远不会想到,子孙有一天会卖自己,朱明永远失去自我调整、治愈能力。

  天启学习前辈的经验,放出内廷,试着调整了一下。

  哎,有效!

  京营外镇,宁远大捷,东江立镇,武事支棱了一下。

  可惜回光返照。

  没有钱粮支配权,一切都是空。

  啪~

  一巴掌被拍死了。

  到崇祯手里,完全放飞自我了。

  利用仅有的人事权不停换大员,杀来杀去连敌人是谁都不清楚,到死都不明白失去权力的本质。

  嘭~

  朱明亡国了。

  ……

  朱由检自救唯一的正道,或者说命运留给他的唯一生机,就是他登基的时候,有一个文臣无法撼动的英国公。

  张维贤护佑泰昌、天启、崇祯登基,三朝顾命大臣啊。

  天启刚刚登基,还未亲政的时候,浙党和东林为主的内阁做重大决定,都得经过英国公,虽然他不参与,但他是法理,不能不知道。

  浙党首辅方从哲当时用兵辽东,取得张维贤的同意;广宁溃败,东林首辅叶向高安排人事,也是张维贤同意;魏忠贤论罪杨涟,同样得取得张维贤的同意。

  (身在局中,其实他也不聪明,默许了权力崩溃)

  朱由检登基,直接放弃了张维贤这个武权法理,放弃了皇兄好不容易抢回来的内廷,与那些党争漩涡中的文臣玩起了唾沫。

  武勋想争也争不动了,命运也没给张维贤动手的机会,中风了,死了。

  概括一下明末权力的崩溃过程。

  万历皇帝卖了皇权,天启想靠内廷抢回来,失败了,崇祯则做起了春秋大梦,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皇帝,竟然化身士大夫,去抢不属于他的相权(治世施政)。

  祖孙三代皇帝,两头是棒槌。

  活该亡国。

  …………

  为什么说明史是永恒的现代史?

  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都在研究明史,D校更是在传授明朝的权力改变过程(这就是为何明史专业容易…的答案)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