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8章 成为世界的中央

  第1488章 成为世界的中央

  下午14:30,会议准时开始。

  因为是休会之后的复会,所以也不用再重复一遍前面的流程。

  孙燕来局长做简短开场后,便将讲台交给了常浩南。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年轻的天才身上。

  “各位同仁,下午好。”常浩南的声音沉稳有力,“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核反应堆磁流体发电专项的最新进展。”

  他点击遥控器,投影屏幕上显示出一组复杂的装置示意图。

  “如各位所见,这是我们研发的紧凑型空间核反应堆系统。与传统核电站不同,它利用核反应直接产生高温等离子体,再通过盘式磁流体发电机将等离子体的动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省去了传统蒸汽轮机和冷却塔等笨重部件……”

  “……”

  这个项目的整体技术路线在业内并不是什么秘密,只不过研制进度比大多数人的预估快了太多而已,所以介绍部分并没有占用太多时间。

  会场中,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专家举手提问:

  “常院士,根据报告材料显示,地面测试中虽然没有使用水作为发电媒介,但仍然使用了一个二回路对等离子体进行冷却……但是在太空环境中,你们打算如何解决等离子体循环过程中的冷却问题?”

  “使用碱金属作为工质的高温热管,通过辐射散热器将废热排放到外部环境中。”常浩南简短回答,同时调出一段视频,展示了一个银白色的散热器组件在真空舱中的测试过程,“如各位所见,这套系统可以在完全真空的环境中稳定运行,散热效率足以支持不高于5兆瓦的功率输出。”

  视频结束后,他又话锋一转:

  “不过,我们无法在地面完全还原这个过程,所以还需要在第一阶段的测试计划中重点验证。”

  “那么,燃料部分呢?”

  张荣乔推了推眼镜:

  “据我所知,目前大多数商用核反应堆的燃料是二氧化铀,但铀密度和导热能力都很差,而过去空间核电源所用的金属燃料又只能在比较低的温度下工作,不足以生成足够浓度的等离子体。”

  作为火星探测专家,他当然也研究过冷战时期关于空间核电源的各种构想。

  但大多都有着各自的致命缺陷。

  “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这个球床模块反应堆,采用氮化铀作为燃料,UN具有高热导率和高熔点特性,在球床结构中可以承受约2000K的工作温度。”

  常浩南放大了反应堆核心部分的示意图:

  “正常情况下,一次填料可以持续工作8-10年,理论上,这套系统还具备模块化重新装填燃料的能力。但考虑到实际操作的成本和风险,目前我们的计划是到寿之后更换整个反应堆供能舱,并将原有舱段推向深空废弃处理。”

  会场中响起一阵低沉的讨论声。

  顾印东院士皱着眉头翻阅资料,而吴记则快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

  见在反应堆技术方面没有更多疑问,常浩南切换到下一组幻灯片:“接下来,我想谈谈这个技术突破对我们深空探测战略的影响。”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宏伟的太空站概念图——一个巨大的环形结构,中央连接着数个圆柱形舱段。

  “这是我设想的深空探测中转站,计划建设在地月L4拉格朗日点。通过这个中转站,我们可以极大降低月球和火星探测对单次火箭运力的要求。”

  会场立刻骚动起来。

  这个构想太过大胆,即便是对这些顶尖航天专家来说,也显得有些超前。

  “常院士,“顾印东忍不住站起来,“这个中转站的规模看起来至少有几百米直径,按照我们现有的运载能力,恐怕需要上百次发射才能建成。这现实吗?”

  常浩南微微一笑:

  “您说得对,如果一次性建设完整版中转站,确实超出了我们……甚至整个人类目前的能力。”

  “所以我的建议是,分阶段实施。”他调出新的示意图,“第一阶段,先建设一个最小功能单元——包括一个核动力舱、一个燃料储存舱和一个对接舱……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再增加一个科研舱,总之这个核心模块的总质量不会超过50吨,完全可以用改进型长征五号通过3-4次发射组合到位。”

  “这么小的中转站能起什么作用?”

  这样的提问与其说是在质疑,反倒更像是负责递话的。

  “关键在功能设计。”常浩南给出解释,“即使是最小版本,也能提供轨道加注服务和简单的设备维护功能。比如,我们可以先将燃料运送到中转站,然后再从中转站向月球或火星发射探测器,这样就减轻了直接从地球发射时的负担。”

  他展示了一组轨道力学计算:“根据我们的模拟,通过中转站进行燃料补给,可以将月球探测器的发射质量需求降低40%以上,对火星任务来说,节省更加显著。”

  吴记突然站起来:

  “常院士,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必在月球和火星之间做选择了?中转站可以同时支持两个方向的探测任务?”

  常浩南肯定地点头:“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中转站-月球-火星’的三步走战略,先利用中转站支持月球基地建设,积累经验和技术,同时开展无人火星探测。待技术成熟后,再通过中转站支持载人火星任务。”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