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章 五倍不够!

  受制于天线高度和地球曲率的影响,这型通信车进行直接通信的最远距离就是30公里。

  再远,就得上散射通信手段了。

  反而并不利于今天测试的进行。

  随着常浩南正式下令测试开始,二、三、四号车依序离开停车场,沿着一条土路向西驶去。

  而一号车作为信号发送源并不需要移动位置,此时已经在几名技术人员的操作下开始架设天线增高桅杆。

  最开始间隔5公里的通信测试倒是用不着这东西。

  但后面却是必不可少。

  几分钟后,常浩南也带着吴威一起,进入到了一号车的车厢当中。

  实际上,机场塔台那边专门腾出了一间会议室作为测试指挥中心。

  不过,为了能尽快看到结果,常浩南还是选择了亲自上车。

  ……

  尽管非铺装路面的路况很差,但百十公里对于车辆来说毕竟不算很远的距离。

  大约半小时后,距离最远的四号车也报告说自己已经抵达了15公里外的预定位置。

  于是。

  第一轮测试,正式开始。

  首先,自然是对照组。

  也就是按照传统中继模式,中继站只进行数据接收和转发,而不对数据进行处理。

  “各号车均已就位!”

  无线电当中,传来了现场测试指挥员付明义的声音:

  “一号车,开始发送数据!”

  一时间,原本有些嘈杂的车厢当中,只剩下空调和通信设备工作时的嗡嗡声,以及包括常浩南在内,总共四个人的呼吸声。

  测试所用的数据内容是常浩南提前就设定好的,所以并不需要操作员现场输入什么。

  只要在操作界面上选定内容,然后发送就行了。

  不过,程序毕竟是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紧赶慢赶编出来的,也就不用考虑什么UI交互之类的问题了。

  不说别人,哪怕常浩南自己,看着略显简陋的界面都有点绷不住。

  好在基本功能还是比较齐全的。

  没过多长时间,数据传输便逐渐接近了尾声。

  毫无疑问,哪怕不去看具体的结果,单凭感觉也能知道,结果并不乐观——

  网络吞吐量并非一般理解当中的“平均网速”,测试方法也不是通过传输一定数据量的文件然后再除以最终用时,而是以一定速率发送一定数量的帧,并计算待测设备传输的帧。

  如果二者相等,那么就将发送速率提高并重新测试,直到接收帧少于发送帧的瞬间,其对应速率就是网络吞吐量。

  因此基本可以认为,测试时间越短,则结果越差。

  另外不难看出,这种测试方式得到的结果虽然是一个字节/秒的带宽单位,但却绝不仅仅和传输带宽有关。

  更重要的其实是稳定性。

  “1.4千字节/秒……”

  几乎在屏幕上出现数字的一瞬间,吴威就下意识念了出来。

  哪怕在21世纪初,也是个慢得惊天地泣鬼神的结果。

  正如他之前估计的那样,在传输条件恶劣的地面上,利用通信车进行多跳传输,不会有任何好下场。

  实际上,二号车那边测出的吞吐量高达170千字节/秒以上。

  到了三号车,还剩下30千字节/秒左右……

  而四号车就只剩下1.4千字节/秒了。

  足以见得增加中继节点对于传输速度的毁灭性影响。

  当然,如此夸张的结果确实是本地自然干扰较大导致的特例。

  但趋势总归是没错的。

  “打开各号车的编码和解码功能,重新进行测试!”

  常浩南记录下实验数据,然后对着无线电下令道。

  对于他来说,对照组的结果越差,反而越贴近于成功。

  不过,一切的前提是。

  实验组真能测出一个更好的数据出来。

  ……

  随着机柜的散热风扇重新呜呜转起,第二次测试,也正式开始。

  理论上,在启动了编码和解码功能之后,网络吞吐量将可以逼近香农极限。

  虽然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受到诸多影响,但无论如何,结果应该都会明细优于之前才对。

  而测试过程,果然也不负众望。

  持续时间比第一次长了几倍。

  尽管结果好坏与时间长短只是呈正相关而不是呈正比,但这至少是个不错的兆头。

  一直到十几分钟之后,屏幕上才像刚才那样跳出一个代表四号车吞吐量的数字。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