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加入WTO的得与失

  第815章 加入WTO的得与失

  对于丁高恒的担忧,以兰新志的立场,当然不可能跟着附和,而是需要表态:

  “丁主任放心,我们一定跟一线企业以及兄弟部门密切协作,妥善应对入世带来的新挑战!”

  说着还用略带感激的眼神瞟了一眼旁边的常浩南。

  虽然最近一年来,装备工业司的运转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但是作为司长,他绝对不会忘了,当年在工作刚起步的时候,是谁在背后给了巨大的技术和市场支持。

  可以说,如果没有两年前轴承齿轮产品线在欧洲的那一轮惊天翻盘,华夏的机械制造行业恐怕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

  至于什么应对挑战……

  想都别想。

  能在别人的冲击之下保命成功都是好的。

  当然,直到目前,华夏产品在欧洲的高端市场仍然没什么竞争力。

  不过,能从“除非其它产品全都卖光否则看都不会看一眼的杂牌”变成“走量的高性价比选择”,本身就已经是个巨大的进步了。

  品牌效应,有和没有,属于质变。

  与此同时,沙发上的常浩南也感受到了从身后投来的目光。

  坦率地说,华夏提前将近两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就连他也无法估计。

  正如丁高恒所说,大部分行业,都要做好受到冲击的准备。

  而在这个过程中,吃亏和损失肯定无法避免。

  但另一方面,通过外力来倒逼某些行业做出改变,本来也是华夏加入WTO所希望追求的目标之一。

  常浩南突然有了一种当家长的既视感。

  又想让孩子到外面接受历练,又担心孩子受伤吃亏。

  这中间的平衡如何把握,简直是千古难题。

  “兰司长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他并没有回头,只是盯着电视屏幕上的新闻画面:

  “咱们当初筹建装备工业司的时候就定下来过,要抓大放小,有些领域受到一些外来冲击,也未必就是坏事……”

  这句话,虽然是在回应兰新志,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常浩南在说给自己。

  好消息是,他目前的两部分主业,航空动力集团和火炬集团,基本都不会因为华夏加入WTO而发生什么变化——

  前者本就相对封闭,而后者则早就已经满世界在卖了。

  ……

  华夏签署协议的这天,是2000年1月11日。

  常浩南本来以为,就算再怎么效率,加入WTO的影响也要等到协议正式生效之后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他在处理完瓦良格号船队通过黑海的事情之后,就又把主要精力放回了火炬实验室。

  先是给栗亚波找了个来自镐飞集团的课题,开发一种直径1米级别的全复合材料壳体。

  然后,就是继续推进手头流形学习算法的课题。

  以及关注微分几何方面的一些动向——

  按照之前定下的时间表,佩雷尔曼将会在本月末到访京航大学。

  虽然常浩南并非职业数学家,但面对这样一位大佬,尊重总还是要给到的。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能持续太长时间。

  在等到佩雷尔曼之前,他却先等到了另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熟人。

  “老秦?”

  常浩南接到通报,说有几名来自石油系统的同志要找他谈项目。

  而当他进入会客室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了正坐在左手边沙发上面的秦文贵。

  见到常浩南走进房间,本来坐在沙发上聊着天的众人几乎同时站起身。

  唯一此前就跟常浩南认识的秦文贵快步上前,和他握了握手:

  “常教授,您好。”

  随后,又侧过身子,介绍起身后的另外几人:

  “这几位是我们华夏石油天然气公司管道局的同志,想来找您咨询一些工程力学方面的问题。”

  这倒确实是常浩南的看家业务。

  只不过他以前从来没跟石油系统有过业务上的交道。

  紧接着,秦文贵又特地伸出手掌,指向刚刚一直站在他旁边的另一個人:

  “这位是黄和维,黄局,管道局副局长兼国内事业部总经理。”

  看来这位应该就是今天带队过来的话事人了。

  话音刚落,黄和维便上前一步,一边和常浩南握手一边热情地开口道:

  “前年在大会堂,我就亲眼见识过常总您一人独领三项大奖的风采,那时候就想和您认识一下,结果后来一直都没机会,到今天总算是赶上了。”

  一番吹捧非常到位,但又不会让人感觉到过于刻意。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