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李斯特”级别的钢琴课(4K二合一)

  “掌关节,大指附近的掌关节,动起来,积极起来,你想想,它们隔一两个音就要被用上一次。”

  另几处片段,范宁再次领悟了维亚德林的意图。

  “至于最后的‘面’,就是纵向的思考,比如第一乐章开头,乐队奏主题时,你跨越音区的大和弦,要用坚定的推动感。”

  范宁回到第一乐章。

  “冬!冬!冬!——”“冬!冬!冬!——”

  “倾向,还是倾向性的思考,比如,这些标定了色彩的走向...”维亚德林声音又起,在范宁视野中,总谱上的几组相邻和弦的音符符头似乎突然紧缩了一下。

  “你记住你的力量来源只有三个:小臂自然下垂的力、掌关节撑起来的力、还有指尖的抓力,其他的都是不科学的,统统卸掉。”

  范宁闭眼弹奏,试着感受了几次。

  “不对,你试着将和弦的全部音下落保持,然后,单抬指弹奏这几个单音。”

  范宁依言照做。

  “对了,就是这种类似的感觉。”

  “25小节,这里旋律到你了,和弦高音是旋律,或者我说的‘线’的走向,虽然你在弹和弦的‘面’,但是手腕要更加照顾四五指的动作。”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范宁按照维亚德林的“点线面”提示,触类旁通地解决了大量类似的片段,他觉得自己对柴一的演绎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维亚德林则觉得,自己从来没教过这么“好教”的学生。

  是的,范宁太好教了。

  他会把所有自己能做的努力全做到位,然后就等你来推动那几处关键的节点,并且,几次就通。

  这种级别的钢琴课,主要就是依赖“演示-模彷”的循环,老师知不知道该演示哪,能不能清晰,学生能不能听出和自己的不同,模彷能不能到位,都决定着灵感传递的效率。

  这种循环是基础,但有时灵感难以形容,所以语言的启示也十分重要,有时老师某句出彩的形容概括,能让瓶颈瞬间被突破。

  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维亚德林给出的两个关键词是“踏板”和“指法”。

  “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两个单词,对吗?实际上,这部作品想弹出效果,精髓就在于设计出契合的指法与精妙的踏板,它的所有艰深技法都是基于这两个元素呈现的。指法的设计原理关系到这首曲子中‘点’和‘线’的关系,而踏板的思考关系到‘面’的复杂和声处理。”

  范宁刚刚弹完拉二第一乐章开头的钟声和弦就被叫停。

  “有没有想过你开头这种激动人心又蠢蠢欲动的情绪是怎么来的?”维亚德林问道。

  “复和弦的音程冲突,”和声分析作得不能再熟的范宁脱口而出。

  “具体点,什么复和弦,什么音程?”

  “小三和弦的框架让其苍凉而激振人心,夹杂其中的小二度冲突让其压抑而作势欲发。”

  艺术作品不分高低,但审美活动分高低。

  一首乐曲、一幅画作、一支舞蹈、一部诗歌,有人感受不到“爽点”,有人感受得到。而有人不仅能感受,还知道它爽在哪里。

  一般来说,当你知道一段音乐为什么爽后,你会觉得更爽,这能让“耳朵怀孕”进化为“颅内高潮”。

  “很好,这就是‘面’的思考。”维亚德林同意范宁的“爽点”分析,“那么现在,稳住大和弦最上方的音色,就是那个重复9小节的do,然后强化中声部暗含的小二度级进冲突,你试试?”

  范宁重新落键,弹到第三组和弦时——

  “就如一个东西外表平静不变,内部的矛盾却越来越激烈,又一直延迟未决。”维亚德林补充道。

  范宁眼神亮起。

  这8个小节的和弦还能这么理解?

  这个味道,挺对劲啊...

  第二遍结束,维亚德林又问:“还有什么导致了开头的戏剧性?”

  “渐强的力度?”范宁答道,这个回答似乎更简单更常规。

  “那么,维持刚刚和弦音程的处理不变...但在渐强的同时,又试着把节奏强调得更加均匀,更加自律。”

  范宁根据提示弹第三遍。

  “整部作品的情绪走向,是从人生的困境、压抑与愁苦,到沉静、冥思和自省,再到最后于暴风雨中放声歌唱...”

  “而第一乐章的这个开头,无疑是全曲的一个缩影性的、代表性的预示...”

  “想象某种节制而压抑本性的人生,就如深沉、浑厚、蠢蠢欲动的音响...最后的八度音符,钟声越来越凝重,然后一切倏然坍塌,去他妈的节制!去他妈的礼数!欲望和感情喷薄而出,爆发出音响的洪流,如同释放一切的呐喊!

  ”

  “拉二”开头的处理方式,范宁和很多观点有过交流,但都是停留在“模彷钟声渐强”、“找感觉”或“酝酿那种情绪”的范畴。

  维亚德林也有情绪分析,但他给出的,是三个实实在在的变化点:高声部重复音的强作镇定,内部小二度的音程冲突推进,渐强时故意对均匀节奏的更均匀强调...

  当范宁砸下最后解决到c小调的主和弦时,他真真正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一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