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走廊的尽头

综合运用,让观众“脑补”出超越平面局限性的其他要素。

  此种风格后来甚至对音乐界产生了影响,生于880年的青年作曲家维吉尔,公然表示自己前几年创作的管弦乐组曲《动态的三折画》受到了“暗示流”的启示。

  但总体来说它们还是主流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之外的新生事物。

  范宁一边回忆,一边移动提灯。

  第二幅,画框范围只容纳了半边女性人脸,单眼盯着观众。《担心》,30x40厘米,布面水彩。

  第三幅,暗绿色的月亮透过云层,照出深色河床的轮廓,河水闪耀粼粼光波。70×90厘米,布面油彩...

  等等,这不是前世俄国美术家库因芝的那幅,《第聂伯河上的月夜》吗?

  范宁用提灯照亮右下角,没有署名,也没有写着作品名的小贴片。

  虽然尺寸和细节有一定的改变,但这幅画本来的特征太明显了。

  父亲文森特画的?

  他也是穿越者?

  还是巧合?

  范宁感觉经历的一切事物都处在重重的谜团中。

  这些画原主卡洛恩都见过,但他肯定认不出这幅有这样的来历。

  “暗示流...”范宁又看向最大的那幅《关于田野的气流与暖意》。

  父亲在暗示我什么?

  等等...!

  《第聂伯河上的月夜》...

  月夜,月夜,月亮,月光?很容易的联想...

  《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

  升C!?十一张音列残卷中唯一缺失的调性?

  穿越短信,音列残卷,前世作品,美术馆钥匙…

  果然有联系。

  范宁持着提灯的手臂酸胀不已,他换了只手,再甩了两下。

  盯着《第聂伯河上的月夜》,眉头紧紧皱起。

  突然,他把提灯放在地上,踮起脚尖,伸出双手,没有任何犹豫地...

  把这幅画摘了下来!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